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完整版】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5-08-19 09:00:09  来源:网友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第1篇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本节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②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③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④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能力目标:

①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②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③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实物及生活环境等活动,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初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教学难点: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对农田、地衣、苔藓及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问题 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的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1、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从6000年前的伊甸园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荒山秃岭?

2、这样的荒山秃岭千百年后会形成茂密郁葱的森林吗?

观看视频,思考

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

讨论: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

结课?

?

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

展示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设疑: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多媒体投影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强调优势取代)

设疑:演替只发生在光裸的岩石上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演替?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第2篇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在第4节“群落的演替”中,重点介绍了演替的两种重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及描述初生演替的实例——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和次生演替的实例——在弃耕农田上发生演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也由原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活动转变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湖等活动。

教学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印尼火山爆发文字资料、我国退耕还林举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课件展示: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师 在火山未爆发之前,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构成群落。由于火山爆发,使原有生物都死亡。但在这块裸地上,先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

生 虽然生物种类比较少,但我还是觉得它们应该是一个群落。

师 是的,但是这个群落是不是非常稳定呢?

生 不稳定,因为,过了一些年后,这里的动植物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小树林。

师 后来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一个群落呢?

生 也应该是的。

师 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

生 不是了。因为他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了,而且,种间关系、空间结构都不相同了。

师 是的,但是这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前面的群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而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了小树林。这样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板书:

一、演替的类型

师 那么,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哪些阶段呢?一开始,光裸的岩石上任何生物都没有,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裸岩阶段。那么最早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哪一种生物呢?

生 我觉得应该是植物。

师 但是,我们也知道植物一般都是扎根在泥土当中的,你见过长在光溜溜的岩石上的植物吗?

生 没有。

师 实际上,先来作贡献的是地衣。地衣是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它能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并且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这一阶段,主要是地衣,那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什么呢?

生 地衣阶段。

师 很好。那么,这样的地衣阶段会不会一直维持下去呢?

生 不会。因为经过了地衣的作用,岩石已经慢慢变成土壤了。

师 是的。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慢慢长了起来。那么,有了两类生物,它们之间肯定会出现种间关系。可能是怎样的种间关系呢?

生 竞争。

师 为了什么而竞争呢?

生1 会为了生活的空间而竞争。

生2 它们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还要为了阳光而竞争。

师 那么在这竞争过程中,谁会处于优势呢?要注意苔藓比地衣长得高。

生 那肯定是长得高的苔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

师 所以,苔藓就能逐渐扩展。而且,苔藓的生长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又能使哪一类生物增多呢?

生 微生物。因为微生物是分解有机物的。

师 这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是苔藓,所以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苔藓阶段。要注意苔藓阶段还有没有地衣生长呢?

生 有的,只是没有苔藓多。

师 由于前面两类生物的作用,土壤有机物越来越多,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水分,这时,各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萌发生长了。这时竞争阳光的话,又是谁能处于优势了?

生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长得比它们更高。

师 有草的地方就能找到各种昆虫。由于草本植物能够为它们提供食物以及栖息繁殖的场所,所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这时,这个小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生物越来越多对外界的无机环境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这一阶段称为草本植物阶段。

师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在这个慢慢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 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越来越好,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一种类后出现的植物都比前面长得高大,竞争能力更强。

师 所以,大家分析一下这往下发展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 会有灌木生长。

师 是的,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而且,灌木起到了一定的避风挡雨的作用,同时还能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对于群落的稳定性来说有什么变化呢?

生 群落的稳定性会越来越强,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增强。

师 这一阶段我们称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的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那么,该群落是否就是处于演替的稳定阶段了呢?

生 不是,因为还有比灌木更高更强竞争能力的植物类群——乔木。

师 很好。所以,在灌木群落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种子萌发出来了。乔木有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形成后,对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又带来什么影响呢?

生 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丰富度越大,种间关系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稳定。

师 这一阶段称为森林阶段,由于高大的乔木是植物中的较高等的生物了,所以,这样的森林阶段也是相对稳定的阶段了。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不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

生 可以的,只是这些植物不再是优势种了。

师 是的,其实乔木只是取代了其他植物的优势种地位。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从光裸的岩地到长出森林,一共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 由裸岩阶段到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最后到森林阶段。

师 在裸岩上群落会发生演替,那么,在弃耕的农田上,能不能发生群落的演替呢?

生 也应该可以的。因为经常看到一些弃耕的农田上会长满杂草。我想如果人类不去干预的话,上面的生物肯定还会发生变化的。

师 是的,这位同学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的生活总是会和各种生物和生命现象打交道,所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生物和各种生命现象,很可能你还能发现新的生命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生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课件展示:

农田被弃耕以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土壤条件会得到改善,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这将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几年后,一些小灌木便会生长起来,并成为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了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林,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师 从以上描述中,你觉得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

生 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从地衣阶段开始的,而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从草本植物阶段开始的。起点是不相同的。而以后,都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森林阶段。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第4篇

一、 本节的地位:在学习完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知识后,接着学习群落的演替的知识,是以发展观点从时间角度认识群落的变化过程。本节也为下一章生态系统的讲授打下基础。

二、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 本节的知识体系:本节先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接着对群落演替进行分类,然后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最后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以上各项的中心都是群落演替。

四、 教学方法:

一是用发展观点讲授群落的演替。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的结构会受到干扰和破坏,一些种群的消失,就会有其他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演替的本质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在讲授群落演替过程中,始终利用已有知识如种间的竞争、捕食进行分析归纳。

二是比较的方法:在讲授两种演替类型时,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关键是起点不同,原生演替是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次生演替是次生裸地开始的。这里的难点是区分两种裸地,要指出原生裸地的含义是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如根、茎、种子等存在的裸露地;而次生裸地是指不存在植物,但在土壤中存在植物的繁殖体的裸地。

三是注重把观察能力引导到培养分析能力上。群落的演替的事例较常见,但常见的未必是知道的,所以要把演替的事例与演替的概念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是把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联系起来。群落演替可以自然发生,但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界的其他生态因子。在讲述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角度要全面,既要讲到破坏性的,又要讲到建设性的,最后要总结为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然后再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的科学道理。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第5篇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齐读课题《表里的生物》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再次阅读课文,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出示课件-14】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板书: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文中的“我”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充满了童真童趣。)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大段的心理、动作描写,集中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奇心将要满足之时的紧张心情。)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
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

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段,(比如1、6、15自然段)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出示课件15】

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4.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

(1)提起下文

(2)提取下文

(3)引起下文

(4)解释或说明

(5)总结上文

以第7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1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四、作业

【出示课件16、17】

1.思考:

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课文中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一写你儿时的一段经历或一个发现。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怀表 有声音

被迷住

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见人就说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得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在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模板 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生物教学设计模板100例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