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黄河教学设计汇编6篇

黄河教学设计汇编6篇

发布时间: 2025-08-19 0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黄河教学设计第1篇活动目标:知识点:感受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能力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教学设计汇编6篇,供大家参考。

黄河教学设计汇编6篇

黄河教学设计 第1篇

活动目标:

知识点:感受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能力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

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活动准备: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每一小组承担一项任务。

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与检查工作。

主持人写串连词。

活动内容:

主持人解说词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 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一探寻黄河文明

环节之间的衔接由主持人完成。

1 黄河知识问答,每组出一个代表抢答,答对给组内积一分。

问题设计:

(1)请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2)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

(3)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

(4)黄河有多长?流经那几个省区?

(5)《黄河颂》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

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 讲黄河故事,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小组汇报成果。

3 收集黄河俗语,谚语,成语的小组汇报成果。要求领会意义,并且造句。

二、歌唱黄河

朗诵组学生展示成果。

(1)吟黄河诗词

(2)听黄河民谣

(3)品黄河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从中感受黄河,热爱黄河。)

三、保护黄河

1 小组汇报黄河现状,并分析造成黄河现状的原因。

2 组织学生设计公益广告。

四、综合写作

1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2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以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者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假如你目睹这种情况,会想些什么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以上两则任选起一

五、教学小结(略)

黄河教学设计 第2篇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
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富绕的长江之滨,对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十分熟悉。那么你们对离我们遥远的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又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黄河方面的资料。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资料片,现有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放cai课件(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2、看完了资料片,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认识,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你们说得对。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课题)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畅所欲言提问题,师板书几个重点问题)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三、确定探究学习目标,协作攻关

1、确定探究学习目标

同学们,刚才你们的问题都提得很好!现在我们就确定这四个问题(已板书的四个问题)为我们这节课探究学习的目标。请你们自由分级任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并结合手头上的资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自由分组讨论,协作攻关。(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四、交流学习情况,成果共享

1、刚才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相信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吧!

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⑴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⑵ 你们还能不能从手头上的资料中找一找也能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是啊!一系列的材料证明黄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

(板书:摇篮)

那么为什么又说她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第二个问题的学习情况。

(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⑴ 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⑵ 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黄河在近2000年音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⑶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还能不能从资料中知道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3、是啊,同学们,我们的黄河变了,无数次的洪涝灾害、旱灾已经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祸河)

那么她又是怎样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的呢?她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来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的学习情况。

(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

1 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

2 指名读第一小节

3 小组讨论,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小组启发:4米、8米有多高多长,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词

4 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

(高大:用了例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

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

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
甚至……也……;
连……也……)

5 齐读第一小节

6 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

7 .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二、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

1 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时光,回到了200万年前。

2 轻声读2-7小节,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地说说化石的由来

(200万年前炎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河边喝水。领头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动的石头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河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变化成了化石。)

3 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群象处于炎热的天气中

△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炙:烤。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这两个小节怎样把它读好?(前半段读慢些,表现出天气的热,使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和群象的疲劳;
后半段读轻快些,表现出它们见到河时喜悦的心情和急切的想喝水)

试读

4 正当群象干渴难耐想喝水的时候,它们找到了小河,跑到河边喝水,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找出老象喝水、陷入淤泥的句子(老象的右脚正好……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试读

试读

5 老象陷入淤泥后使劲挣扎,可它却越陷越深,其它黄河象吓得四散逃跑,可怜的老象被活活闷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的尸体渐渐腐烂了,它的骨骼和大牙慢慢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成了化石。200万年过去了,大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原变成了高原。

三、了解发掘过程

1 当甘肃省的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了这具化石,它是什么样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2 从化石的样子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什么?

△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它的“姿势”指怎样的姿势?

△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可以想象出那一瞬间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情景?

3 人们推想这只老象死后没被移动过,这又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各部分关联的情况;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四、复述课文

这篇课文是按化石样子→来历假象→发掘过程的顺序来写的,除此以外,还能按什么顺序来写?(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化石样子;
化石样子→发掘过程→来历假想)

黄河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黄河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

2、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河的图片。【课件】看,在中国地图上这条像“几”一样的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是多么的蜿蜒曲折,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想一想它向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指名汇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变化 原因 治理 启示

四、自读自悟

接下来,请孩子们带着阅读提示里提出的这四个问题【课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开始吧!(小组交流)

五、反馈交流

(一)、感悟黄河的变化过程

1、哪些自然段写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是怎样的?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孩子们看,这就是昔日的黄河【课件】向往吗?谁来试着读读这段话?难怪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4、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

6、你觉得此时的黄河像什么?他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7、“黄河在近2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课件】你们看,黄河发大水了,洪水冲毁了人们的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人们会怎样诉说心中的苦楚?像这样人们不停地诉说心中的苦楚,就叫叫苦不迭。

9、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

10、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课件】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是为什么?谁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汇报(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什么?)(板书: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2、对这两个原因,你怎么看?谁是主要原因?【课件】

3、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就像课文里说的(最后一句)。你的心情如何?

(三)、畅谈体会

【课件】黄河,曾经是摇篮,如今是忧患。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们,你们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也都意识到了,保护黄河迫在眉睫,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板书:保护环境)

(四)、知黄河的治理方案

1、请大家看看课本41页的资料袋,还有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都是写治理黄河的办法。要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什么?(板书:管住泥沙)

2、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的学校、小区、木兰溪等。请你选择一处,写写它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两三点建议。

2、小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也懂得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 摇篮 忧患

原因 自然 社会

治理 管住泥沙

启示 保护环境

黄河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保卫黄河》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根据课标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领悟表达方法,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方法,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场景描写他们也并不陌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本课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作者、黄河、时代背景、朗诵词等相关资料,从而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内容理解的桥梁集中力量把时间用在突破重点与难点上本课文质兼美,我们要咬定“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倾听保卫黄河的音乐、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悟其间蕴含的情感,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语言深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段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保卫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积累优美词句,学会写实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CAI课件

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搜集《保卫黄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二)交流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及《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对于黄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及目的,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结构: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写了演出的情景,哪些段落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体验一段音乐

1创设情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那即将演奏的是一支怎样的乐曲?请在受到触动的词句或者标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体会

2.师生共同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

(1)第六段(课件)

①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这深情的声音让作者联想和想象到了哪些人物或者事物?

③生齐读

(2)第七段(课件)

①演出仍在继续,想象也在继续,咱们继续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的?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哪,演员们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深刻,特别感动?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答后追问: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什么?

③(课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学们,看到这凄惨的一幕幕,我们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激情满怀?指挥,举起了指挥棒;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马号,透过这一举一提,一捏一劈,想想,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

④学生朗读——

⑤(点击课件)出示句子: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乐声的响起,就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作者丰富的想象那这一想象有什么作用?

⑥同学们齐读——

⑦语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3)学习第八段(课件)

①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乐曲的气势磅礴?

②被劈动的仅仅是死寂的东海吗?被震醒的仅仅是沉睡的山峰吗?被劈动的,被震醒的到底是什么?结合了解到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③生读

④一个排比句,一个感叹号,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⑤生读

⑥抓学生的心里期待,听保卫黄河之“黄河船夫曲”(课件)

⑦师生合作读

(二)学会一种方法

1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三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保卫黄河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富有震撼力的?

2(课件)现在,咱们把这些联想和想象部分去掉,你们再读读,你发现文章变得怎样了?

3小结: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把写实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三)发现一支乐队

1如此气势磅礴的保卫黄河,究竟是由一支怎样的乐队表演出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第4、5自然段

2这是一支怎样的乐队?(奇特)

3你从乐队的奇特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四)感悟一片情怀

1运用前面总结出的方法同桌合作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读课文第10、11段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写实和联想的部分,想想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有疑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3这样的场面,这样的音乐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你都勾画了哪些内容?

4再听保卫黄河的第七乐章,这段音乐又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课件:保卫黄河)

5写话训练: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联系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拿起笔,把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写下来吧(你可以自由表达,也可以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分享交流……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总结《保卫黄河》的作用和意义,再读课题——

2.深化主题,推荐红歌

板书:

15黄河大合唱

联想气势磅礴

想象斗志昂扬

黄河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

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①出示:

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

②自己读、指名读。

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
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浊浪(zhuó)混浊、污浊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窑:易与窖混。窑(穴字头。表洞穴)

形近字组词:

骇()啸()壶()窑()

咳()萧()壹()窖()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

虎啸龙吟:

你能说出几个用动物打头的词语吗?

如:虎头蛇尾、牛头马面、狼心狗肺等

拓展学习

(1)关注词语: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震天动地、竭尽全力、

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低回婉转、抑扬顿挫、斩钉截铁、意气风发等

(2)关注句子:

关注标点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

“——”在这句中的作用?

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换成陈述句:

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B、出示: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特点?(排比句)

感受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还有排比句吗?(找到文章第4自然段的排比句,读一读。)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1——3)板书: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4——6)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7——8)板书:巨大反响

(3)默读课文,思考: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从这部分那些介绍中,你感受到光未然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抓他的想法,感受光未然的爱国精神。

“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引导学生体会出:

轩辕、大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正是他们不断努力,才建立了华夏,他们身上的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屈精神。

结合时代背景,抗日战争使中国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重重罪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不屈不挠。光未然要写这样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感。

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教师引读。

小结: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光未然,使他产生了写一首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旺盛的革命激情与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作业:读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

1、学习第二部分:

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
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
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
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
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
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指名读

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

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B、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同学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的是什么?

推荐访问:黄河 教学设计 汇编 黄河教学设计汇编6篇 黄河教学设计(汇编6篇) 黄河教案设计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