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雅方 申寻兵(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南昌 300004)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素问·五藏别论》说:“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可见,脉象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出脏腑组织、经络等相关的生物属性信息,而且能够反映人体的精神情绪状态。那么情志“恐”导致的脉象变化是否具有特征性?特征性又是什么呢?笔者结合中医文献分别剖析“恐”和“脉”以探究二者的相关性。
中医学是关于象思维的学科,中医理论紧扣生命物质与生命现象,几乎把一切事物都归结为与阴阳及五行相应的“象”,以表示事物行为功能的动态之象为本位,以形体器官和物质构成为辅从[1]。基于中医思维方式,我们认为《黄帝内经》对“恐”的产生机制描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具体如下。
第一,肾藏精影响恐的产生,如“五精所并,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素问·宣明五气》),“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素问·方盛衰论》),“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素问·脉解篇》)。肾藏精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是生命活动的本原,直接影响心神的作用。正如《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者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外,中医认为气血是正常情志活动的基础,“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言:“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可见,肾藏精也通过影响血液生成影响心神的作用。
第二,心主神明和主血脉功能影响恐的产生,如“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灵枢·本神》),“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灵枢·淫邪发梦》)。一方面,从形态看,心为神之舍,从功能看,心为神之主,心主神明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志活动[2],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另一方面,心主血脉,是“恐”情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如“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
第三,肝藏血影响“恐”的产生,如“肝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灵枢·本神》),“血不足则恐”(《素问·调经论》)。肝藏血功能主要指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唐·王冰注《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可见肝藏血可直接影响“神明”的活动。
中医学认为“肾在志为恐”,是指“恐”是肾藏精功能的体现,五脏的精气相并于肾,肾水充则肝血足胆壮,精神内收,志和无恐,肾藏精不足则精亏神少,志乱恐生[3]。肾藏精功能对“恐”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产生“恐”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功能影响及心神。中医学认为“神”是指在主体觉醒状况下,先于感知、变化不居、言语难以表达、主动发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4]。可见“恐”的产生其实就是一种意向性活动。
从词源学看“,脉”是“衇”和“脈”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血理分袤行體者。从,从血。脉,或从肉。,籀文。”引申义为系统分布于全身、提供血液循环的血管[5]。《黄帝内经》中对于脉的叙述有血脉、络脉、经络等,但是仔细研读发现,经络与血脉并无本质差异,都指承载血气、提供营养物质的脉管[6]。如《灵枢·本藏》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中医学认为,脉象信息能够反映脏腑、经络等形体的生物属性信息。通过对经络的气血充盛情况可以判断人体生长发育情况,如“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上古真天论》)。脉象特征变化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病变情况,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素问·脉要精微论》)。通过把握脉势(力度和趋势)变化能够判断脏腑病变程度,如“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医也提出脉象变化能反映心的意向性。中医认为脉是全身经脉及血脉是构成心和脏腑联系的功能集合体,是心传达神气以主持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的重要通道,如“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素问·金匮真言论》)。张景岳还对情志对应的脉象作了详细阐述:“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恐”是心的意向性活动,与肾藏精功能最密切。气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脉象不仅体现着脏腑气血功能的变化,也是心意向性活动的外在反映。情志“恐”既是意向性活动,必然会在脉象上有所体现,那么其脉象具有何种特征呢?我们通过《黄帝内经》和《脉经》《脉诀刊误》《脉因证治》《脉象统类》等4 本脉学专著中“恐”的脉象特征性进行探究。
3.1 《黄帝内经》中恐与脉象特征的相关性认识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相关性的中医著作,虽然鲜有关于“恐”脉象变化的直接论述,但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将恐、肾、冬等融为一体对“恐”的脉象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了论述。如“北方生寒……在藏为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医用冬日之气中万物闭藏特点来类比“营”的脉象特征为“沉以搏”,此处“沉”是指肾气内收、下沉的趋势,并非现代的脉位而言,如《素问·示从容论》所说:“沉而实者,是肾气内着也。”
3.2 脉学专著中关于情志“恐”和脉象变化特征的论述
含有情志“恐”和脉象特征性相关论述的主要脉学著作有《脉经》[7]《脉诀刊误》[8]《脉因证治》[9]和《脉象统类》[10]。
3.2.1 西晋·王叔和《脉经》 《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由西晋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首次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确立、归纳了24 种脉象形状及其主病,可以说是中医学第一次脉象规范化研究。
《脉经》[7]中关于“恐”与脉象特征的描述有2 条:(1)“人病恐怖,其脉何类?师曰:形脉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条文中直接指出了恐惧的脉形特点为“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2)“脉至如春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此处“脉至如春”在《黄帝内经》记载为“脉至如华”。《说文》释“华”为“(木)荣”,与春天草木花开之状相似,王冰注:“脉至如华,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此处大意是指脉象轻浮柔弱无力的人容易心中恐慌、畏怯不安,“脉浮柔弱”是“恐”的易感脉象。
3.2.2 元·戴起宗《脉诀刊误》 本书是元代戴起宗以《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历代各家的有关论述为参考,对当时流传颇广的高阳生《脉诀》的考核辨妄。《脉诀刊误》[8]关于“恐”的脉象描述有1 条:“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忧则伤肺而脉涩,思则伤脾而脉结,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凡此者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可见,不同的情志呈现出不同的脉象特征,可以通过脉象特征推测、辨别情志。该条文中“恐”是作为肾相关疾病的症状出现的,脉象特征为“沉”。此外,戴氏也指出“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认为不能以脉象作为唯一评判,还应注意对相兼症状的审察。
3.2.3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9]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主张“查知脉象”是掌握治疗的精髓。书中对于“恐”的脉象描述主要有1 条:“分病及脉。以五脏言之,诸在皮者,汗之,麻黄汤内加表之。在内者,下之,麻辛附子汤内加下之……肾脉外证,面黑,善恐,脉浮,前方加附子、生姜。”此处“恐”与“脉浮”是作为症状并见于肾虚之人外感邪气之时,从其证治也可知,此“脉浮”实为阳虚鼓动无力,提示搏动力量不足[10]。
3.2.4 清·沈金鳌《脉象统类》 沈金鳌首提出七情之气具有郁于心腹不能散的特性,认为七情之脉,右手气口脉紧盛,大于人迎一倍,对于恐的脉象特征从气口之脉描述:“恐则沉”,认为“恐”的脉象特点为“沉”[11]。
由以上脉学著作中的内容分析可知,“恐”作为症状时,常以“脉沉”的特征出现在肾脏相关疾病中。而“恐”作为病因时,脉象特征为“沉”“细”“柔弱”,搏动力度下降。
中医情志理论认为,恐之情志产生的核心在于心动或心虚导致的心神无以内收,脏腑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理变化。《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血不足则恐”的直白性论述。《黄帝内经》中关于“恐”和“脉”的论述表明,恐是一种意向活动,脉象变化是意向性活动的反映,可以应用脉象变化特征进行“恐”情志识别,“恐”的脉象特征主要表现为沉、细、柔弱、搏动力度下降。脉搏波的形成主要受心脏的驱动、血容量和各级动脉其分支的条件(如血管阻力、血管壁弹性等)影响,能够反映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是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指标。情绪生理理论认为,外周生理反应是恐惧感受产生的基础,可见解读脉象的生理信号能够识别人体的恐惧状态[12]。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利用科技促进传统医疗的发展,并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脉图信号指标能够实现动态评估脉象变化,通过发挥可穿戴式计算机潜能,对人体恐惧情绪状态下脉图关键信息进行实时捕捉,能够帮助及时觉察恐惧情绪,为恐惧情绪相关的精神心理疾病防治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意向性脉象灵枢《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7期)2022-11-21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9期)2021-12-31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年2期)2019-04-25《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中文信息(2018年6期)2018-08-29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采采卷耳飞魔幻A(2016年4期)2016-04-14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1期)2016-01-06(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世界文学评论(2015年1期)2015-11-14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11期)2014-12-31“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探索(2013年3期)2013-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