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秋学期科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声音》、《呼吸与消化》 、《运 动和力》 三个大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 以生物体的外部 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将科学探究、科学概念”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 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 ”之间建立联系, 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 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 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声音》 单元引导学生从听到的声音开始, 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和 传播的, 我们又是如何通过听到的声音的。
《呼吸 与消化》通过感受呼吸、肺活量到每天所持的食物, 以及食 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运动和力》 通过小车的运动来讲述力和运动的联系, 让学生初步 接触力学单位- 牛, 更通过设计和制作小车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声音》、《呼吸与消化》 、《运动 和力》 三个大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 以生物体的外部表 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
二〇
二二 年度
春
学期教学课时安排 计划
进
度
安
排
周
次
日
期
单元
课
题
教时
执行
情况
1 8.29- 9 .02 2
1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2 9 .05- 9 .09
1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3 9 .12- 9 .16 6
1 5.声音的强与弱。6.声音的高与低。
2
4 9 .19- 9 .23 3
1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2
5 9 .26- 9 .30 0
1 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1
6 10.03- 10.07 7
2 十一假期 0
7 10.10- 10.12 1.感受我们的呼吸;2.呼吸与健康生活。
2
4 4
8 10.17- 10.21 1
2 3.测量肺活量;4.- 天的食物。
2
9 10.24- 10.28 8
2 5.食物中的营养;6.营养要均衡。
2
10 10.31- 11.04 4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期中考试 1
11 11.07- 11.11 1
3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第二单元复习、测试。
2
12 11.14- 11.18 8
3 1.让小车运动起来;2.用气球驱动小车。
2
13 11.21- 11.25 5
3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4.弹簧测力计。
2
14 11.28- 12.02 2
3 5.运动与摩擦力;6.运动的小车。
2
15 12.05- 12.09
3 第三单元7.设计制作小车(1、2)
2
16 12.12- 12.16 6
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2
17 12.19- 12.23 3
综合复习
18 12.26- 12.30 0
19 1.02-1.06
20 8.29- 9 .02 2
学生学习基本情 况分析、择优促差措施
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声音之前,对声音有一- 定的认知。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声音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学过乐器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此外,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凭借感官直接感知现象的,而缺乏对现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因此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生活经验,充分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思考、分析,进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择优促差措施 1.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建立概念的过程性活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教材提供的探究素材,使抽象的声音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声音的相关概念。
2.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建立概念的探究性活动。四年级的学生有着独具特点的心理倾向,他们好奇心强, 热衷于动手操作,有强烈的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活动。
3.关注科学概念的发展,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实验活动。教材中的各项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第
一 单元
第 1
课时 (总第 1
课时)
备课人:
某某某
课
题
听听声音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
但可以感受到它。
2.知道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 描述。
重
点
亲历声音的探索活动,学会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
点
对声音进行描述和分类。
教法
讲授 课前准备
进行描述和分类课件。
目
标
实
施
过
程
一次备案
二次备案
1.引入:同学们,请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2.提问:谁来说说看,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预设:读书声;脚步声;隔壁班级老师的讲课声;……) 3.揭题:你们听得真仔细,所以只要认真倾听,我们就可以从周围听到很多的声音。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吧!(板书:听听声音) 探索一:描述听到的声音 1.讲解: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通常有高、低、强、弱(教学提示:边说边演示。)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悦耳来形容动听、好听的声音,用刺耳来形容难听或听着不舒服的声音。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描述以下声音。
3.研讨汇报。
主持人:刚才听到的声音分别是什么声音?你们怎样用语言描述? 学生1:声音1是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学生 2:声音 2 是喇叭声,很响,比较刺耳。
主持人:你们还能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听过的其他声音吗? 学生 3:溪流中的流水声很弱,听起来悦耳。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对声音的分类。
小组 1: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鸟叫声、猫叫声、狗叫声……是动物的叫声,风声、流水声、雷声……是自然界的声音,喇叭声、玻璃碎裂声、机器运转声……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主持人: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的意见?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我们同意小组 1 的总结。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4.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它们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出,而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研究。
板
书
设
计
听听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 人类的声音
教学反思
教案检查
等次
签名
时间
第
一 单元
第 2 课时 (总第 2 课时)
备课人:
某某某
课
题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重
点
通过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难
点
获得“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法
讲授 课前准备
栓有细绳的乒乓球 目
标
实
施
过
程
一次备案
二次备案
1.提问: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用力敲打;碰撞;摩擦;……) 2.揭题: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试试看能不能用你们说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橡皮筋。)如果我们将橡皮筋横向拉伸、按压、用手揉搓,它能否发出声音?(预设:不能。)如果轻轻弹拨呢?(预设:可以发出声音。)
板
书
设
计
4.提问:(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橡皮筋用力,它就能发出声音呢?(预设:不是。拉伸橡皮筋也对橡皮筋用力了,但是没有发出声音。) (2)同样是对橡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而弹拨橡皮筋却能发出声音?(预设:拉伸橡皮筋时,橡皮筋只是变长变细,并没有运动,而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在运动。) (3)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是怎样运动的?谁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预设:上下挥动手臂。) 5.讲解:在力的作用下,橡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橡皮筋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
6.拓展: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发出声音
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教学提示:出示关于声带的拓展资料,讲解并指导学生用手感受声带的振动。
7.小结:物体的往复运动叫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发声器官。
板书设计
声音 是如何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在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人的发声器官——声带
教学反思
教案检查
等次
签名
时间
第
一 单元
第 3
课时 (总第
3 课时)
备课人:某某某
课
题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2.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重
点
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
难
点
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法
讲授 课 前准备
教学课件、闹钟真空仪 目
标
实
施
过
程
一次备案
二次备案
1.引入:进行一小段击鼓表演。
2.提问:鼓声是怎么产生的?(预设: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3.揭题:鼓声又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探索一: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真空仪和闹钟。)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仪和一个闹钟,我们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用玻璃罩罩上,还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预设:听得到。) 2.演示:打开真空仪,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注意听抽气过程中闹钟声音的变化。此环
节可用微视频代替。) 3.提问:现在大家还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为什么?(预设:不能。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4.小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1.过渡:(教学提示:敲击桌面。)大家都能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我们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那么桌面能传播声音吗?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
主持人: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声和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声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大家的汇报都很不错,都发现了桌面能传播声音,其实也说明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效果更好
板
书
设
计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固体能传声 液体能传声 气体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反
思
教案检查
等次
签名
时间
第
一 单元
第 4 课时 (总第 4 课时)
备课人:
某某某 课
题
人耳听见声音的过程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
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难
点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法
讲授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闹钟真空仪 目
标
实
施
过
程
一次备案
二次备案
1.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预设:耳朵。) 2.揭题:我们从上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那么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
1.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耳
的结构模型等 2. 提问:你们发现耳有哪些结构?来说说看。(预设: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3. 讲解: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 听小骨是将声音传递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 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
探索二:模拟鼓膜的振动
1. 出示: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
2. 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小结: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声音越强、距离越近,鼓膜振动越明显。
5 5. .讲解:(教学提示:出示听诊器。)与耳郭类似,听诊器的听诊头也起收集声音的作用,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胶管中的空气传到医生的耳朵 板
书
设
计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声波)→外耳(耳郭)→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 大脑(声音)
教学反思
教案检查
等次
签名
时间
第
一 单元
第 5 课时 (总第 5 课时)
备课人:某某某 课
题
声音的强与弱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重
点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难
点
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之间的联系。
教法
讲授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目
标
实
施
过
程
一次备案
二次备案
1.引入: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引导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小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听到比较大的鼓声时,抬高手臂。
2.揭题: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本次课将带领大家一探究竟。(板书:声音的强与弱) 探索: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幅大小的关系
1.出示: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皮筋、鼓和鼓槌、几粒黄豆。
2.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推荐访问:上册 四年级 教案 四年级秋学期科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课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