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 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 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 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 4)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 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
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 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
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①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 8)
②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 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④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
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 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 900 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 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
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课件出示 14)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课件出示 15)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16)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课件出示 17)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
(课件出示 18)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
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课件出示 19)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课件出示 20)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 2:哇,果然很苦!)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 4 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课件出示 21)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 22)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课件出示 23)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课件出示 2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
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课件出示 25)